第84节:康熙帝遗嘱:醉翁之意不在酒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康熙再次废黜太子,并且通令全朝,绝不再立。八阿哥觉得形势已大大利于自己,重新开始了如火如荼的争储君的行动。
八阿哥之所以敢这么明目张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有党羽积极为他谋取储位,又曾经得到过朝臣的保举,一旦康熙亡故,又无太子,他就会被朝臣拥护上台。康熙不是傻子,对这一点看得是相当清楚,他说,八阿哥在笼络人心上面很有造诣啊。
这话里已经有了担心的意味,八阿哥虽然得了人心,却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康熙既恨他结党谋位,同时又怕他,提防他发难搞逼宫。他对近臣说:“朕很担心日后必有猪狗不如的阿哥,仰赖八阿哥之恩,为之兴兵,逼朕退位而立八阿哥。”
火药味已十足,但八阿哥并没有感觉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康熙首先发难,在八阿哥来请安时,大肆痛斥他,并宣布从此断绝父子关系。八阿哥最终出局。
两个候选接班人
剩下的阿哥们真正有实力争夺储君之位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十四阿哥,另一个是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康熙就对诸位大臣说过,朕万年之后,必选一坚固可托之人与你等做主,必令你等倾心悦服。他所说的“坚固可托之人”到底是谁呢?
十四阿哥在众阿哥中崛起,应归功于八阿哥,八阿哥被康熙踢出局时,十四阿哥抱着康熙的腿为八阿哥说情,康熙气得抽佩刀想要砍他。可在处分八阿哥时,却把属于八阿哥的上三旗分给了十四阿哥。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康熙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总领西北各路士兵,去应付西线日益严重的战事。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十四阿哥已经受到了康熙的重视。
康熙令他掌生杀重任,朝中许多大臣就有传言,说十四阿哥现今出兵,皇上看得很重,将来太子一定是他。
康熙六十年(1721年)冬,康熙召回十四阿哥,有人就说:“皇上明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他。”
事实上,十四阿哥远处西北,对他竞争太子之位是很不利的。康熙当时年老多病,召回十四阿哥很有可能是想立他为太子。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十四阿哥的大将军官职并不等于皇太子,康熙召他回来,后来又派出去,大概是康熙犹豫不定,或者是,康熙觉得自己离死还有很远的距离,对皇太子一事还要再考虑一番。
十四阿哥最终没有成为皇帝,原因很多。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却不容置疑,当康熙死时他并没有在身边。所以这个候选人在第二次被派出去时已经出局了。而真正的主角就是四阿哥,后来的雍正皇帝。
在诸皇子争储位的惊涛骇浪中,雍正眼见皇太子被废,众兄弟获罪,他审时度势,奉行“谨小慎微”、“百射重戒”的规条,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等待着羽翼丰满、凌于浮云之时。兄弟们争夺储位或孤军奋战或拉帮结伙,他多不参与;或一时逞其志或翻车倒大霉,他多持善态;对康熙他也是躬尽臣子之道,亲而不媚。
后来,又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装出与世无争的样子,康熙开始时并不相信自己众多儿子里会有他这样一个异数,但康熙太老了,而且,他的那些儿子为争夺储位实在太露骨太尽力了。即使是出征在外的十四阿哥,也会与朝中大员和支持他的阿哥们时常通信,询问自己的身体状况。康熙对此了如指掌,但他并未觉得十四阿哥过分,相比而言,这已经是在储位争斗中做得相当仁慈的了。而雍正的不问世事让康熙看到了一个正人君子,越是这种以退为进的普通招术越能起到作用,雍正做到了这一点。
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年)前后,储君争斗的形势已经很明朗。康熙究竟要选谁,虽然没有透露过,但从他对诸子不尽相同的态度来分析判断,应该略知其真意。
太子两度被废,已成为一具政治僵尸;八阿哥虽然得人心,有潜在力量,但露骨的谋位,为康熙所嫉恨;其他几位阿哥虽然有人以学识赢得了康熙的重视,但都无政治远谋和行政才干,康熙绝不会让这样的人做自己的接班人;十四阿哥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应该说是康熙选择皇太子的候选人之一;雍正以年长、有才能、善于体会康熙的意图而获得其父的好感,所以屡受重用,到了康熙临死前一年,雍正被重用的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国家的祭祀活动,大多时候都由雍正代劳。康熙对雍正这个人的品行——当然,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也有了重新的认识。他对大臣说,皇四子小时候喜怒无常,如今看他,却只是一片清水,波澜不起。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