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节:康熙帝遗嘱: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虽然这样重视雍正,但也并没有想立雍正为皇太子的意思,因为他还很健康,他似乎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也有死的那一天。
其实,康熙后期的储位之争绵延不断,就是在康熙死,雍正上台后,仍有阵阵余波。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问题就出在康熙身上,康熙接受汉族文明年深日久,所以,就实行了嫡长制的世袭制度。但是,他们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清朝当时的条件是否适合这种制度的实行。他立太子,既没有根据清朝的情况,又没有处理好太子与其诸兄弟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看一看康熙前的清朝的皇权交接。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战功颇多的八贝勒皇太极自立为帝。他死后,他的弟弟阿济格与皇长子豪格等争立,后来通过清朝贵族各方的互相妥协,立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就是顺治皇帝。顺治皇帝死后,遗诏传位给第三子,也就是康熙皇帝。这些事实表明清朝是没有嫡长制观念的,一开始也没有立太子的制度。而康熙却不顾这些历史情况,贸然立了嫡长子为太子,出问题是肯定的。但他这样做了以后,就应该完全按照汉族文明来进行对太子的妥善安排。可他在让太子从政的同时又让诸皇子参与政事,一方面,太子脑袋中就没有太子是储君的观念,所以,大肆培植党羽;另一方面,皇子们认为太子跟自己是一样的,在皇位面前,人人平等。于是,出现了太子与皇帝、太子与其诸兄弟之间的双重矛盾,造成了二废太子的悲剧。
康熙朝储位之争绵延了二十年,对当时以及雍正年间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保卫和夺取储位的斗争,把宗室王公、国戚、八旗与内阁的满汉大臣,甚至一部分中小官僚和士人以及一些西洋传教士一股脑地卷了进来。诸皇子党争斗不休,一些集团相继垮台,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它使一直被我们认为非常有作为的康熙长期纠缠在储君的问题上,大量精力被消耗,使他在处理其他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政治活动中浑身无力,更为严重的是,使康熙末年弊政丛生。雍正继位后,针对诸皇子结党的事实,反对朋党,打击科甲出身的官僚,引用异途人员。他后来的一系列主张,比如为政务实,反对姑息,痛斥沽名钓誉,厉行革除康熙晚年的弊政,既显示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为彻底消灭曾经和他竞争的那些兄弟们。雍正从父亲一朝的储位斗争中吸取教训,即位后就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可见,有些事情有弊就有利。
康熙之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从外地返回京城不过二十几天的康熙皇帝又赶往南苑打猎,这是他最后一次打猎。由于多日劳累,身体更加虚弱的他在十一月初七彻底病倒。他赶回畅春园治疗疾病。据医生诊断,康熙虽然在床上不能动弹,但病因不过是偶感风寒。按常理来推测,一个感冒的人不应该会一病不起。但康熙的确是一病不起,十一月十五日,按照惯例,康熙皇帝须亲往南郊举行祭天大典,可他没有去成,而是派了雍正代行祀典并令其预先斋戒。
就在十一月初十、十一、十二的三天时间里,康熙仍然在床上处理各种政务。他并没有在意这次感冒,因为多年以来,他一直疾病缠身,可都幸免于难。他以为这一次也会闯过去,但他错了。
就在他病重期间,他召见大学士马齐,对他说:“第四子雍亲王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但就在十二日深夜,康熙病情急剧恶化。夜半刚过,他就急召雍正于斋所,命其速赴畅春园,南郊祀典也改派他人代理。同时,又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及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齐到御榻之侧。
康熙谕令他们说:“皇四子人品贵重,为人行事都符合我的心愿,一定能够挑起治理天下的重担,现在就以他继我为君,即皇帝之位。”
这些话刚说完,雍正就从斋所赶来,趋前问安,康熙又告以数日以来自己病势日增之况。雍正见父亲被疾病折磨得苍老不堪,十分痛苦,眼含热泪,对康熙进行了一番劝慰。康熙艰难地把挂在脖子上的念珠摘下来,递到雍正手上,喘息一会儿,很郑重地说道:“这是顺治皇帝临终时赠给我的,现在我把他赠给你。佛珠可化人暴戾,你生性喜怒无常,当你想要起杀念时,就捻一捻这串佛珠,它会帮助你的。你要好好保管。我是什么意思,你该清楚。”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