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节:康熙帝遗嘱:醉翁之意不在酒
另外一个原因,就要跟康熙一朝的宫廷斗争联系起来了。康熙晚年实在不怎么快乐,由于诸子结党争位,让他对诸子产生了极为严重的猜忌和不信任,随着争位的延续,他与他的几个儿子之间早已经失去了父子之情。他的孙子的确不少,但这些孙子的爹都是储君争夺最卖力的人。由于这些孙子受到父亲在爷爷心中的影响,所以,真正被康熙宠爱的孙子也很少。而雍正,虽然也对储君之位怀有欲望,但他处世圆滑,康熙对他的评价还是相当高的。
这也就能证明,十几年来被储君问题和皇子结党斗争问题弄得心神不宁、痛苦万分的老皇帝,在自己的孙儿乾隆身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他看到自己将来的皇位继承人有望了,大清江山必将在乾隆身上发扬光大。
或许,在这个时候,康熙的考虑也只停留在乾隆身上,而任何人都知道,想要乾隆将来坐江山,按照皇帝继承规则,就必须由雍正传给乾隆。那么,这个时候的康熙是否就确定雍正为自己的接班人了呢?
我们还是先从康熙一朝的储位之争谈起,因为从这里,我们可以“大浪淘沙”出另外一个候选接班人来。
储位之争
大清在康熙以前是没有立储制度的,三藩叛乱初期,康熙皇帝决定建立皇储,这一年他才二十二岁。此时的他虽然雄心勃勃,但三藩实力不容小觑,他对臣下们说,立储是关系到清朝统治能否长期延续的重大问题。实际上,他是很担心自己和自己的皇朝有什么三长两短。
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立了嫡长子为太子。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册立,为后日政局造出了很多混乱,也为他自己带来了无穷的苦恼。
三十三年后,康熙废掉了太子,原因就是太子简直疯了,居然想要行刺自己,在朝中树党羽,与自己皇帝的权力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太子暴戾不仁,在以仁义为招牌的康熙皇帝看来,他根本就不符合自己接班人的要求。
无论是什么原因,归根结底,都是父子两人在权力分配上有争端。康熙不想让太子过早地接替自己行使皇帝的权力,而太子做了三十三年皇帝预备员,已经腻了。
事实上,太子被废并没有那么简单,造成这种结果,完全是他兄弟们的“功劳”。大阿哥与八阿哥出力不小,他们经常或明或暗地在康熙面前捣鬼,目的只有一个:废掉太子。
当他们的愿望达成后,大阿哥先有了行动,他跟康熙说,太子所行卑污,已失人心,还是早杀掉好。
康熙又不是傻子,当然明白大阿哥这种既猖狂又露骨的夺嫡行为,他大怒,宣布大阿哥为乱臣贼子,并将其严加看守起来。由此,大阿哥继废太子后第一个出局。
第二个出局的是八阿哥。康熙原本对八阿哥印象很好,八阿哥聪明能干,善于笼络人心。朝中许多大臣都在康熙面前称赞他有才有德,九阿哥、十四阿哥、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大学士马齐、户部尚书王鸿绪等满汉大臣都归心于他,但在康熙看来,这就是一种结党行为。太子被废后,八阿哥以为太子之位是囊中之物,多次向康熙提到这个问题,最为严重的是,他居然明目张胆地问康熙:“我今如何行动?”康熙不理他。
为了试探康熙有无立他为太子的想法,八阿哥居然装病不起。康熙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他不但没有任何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康熙怒不可遏,但又无计可施,只好重新恢复被废太子的身份。
这个时候,八阿哥其实已经出局。可他并没有感觉到父亲对自己的憎恨,在太子回归后,依然积极筹备夺嫡行动。康熙再恢复太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不过是以嫡长的地位填补储位真空,用以作为平息诸子争位的手段罢了。
由于目的不纯,或者说,康熙再恢复被废太子身份,只是一种手段,而并非目的,所以,诸子争位根本无法避免。
太子复立后,仍旧不能安分守己,一些人主动向他靠拢和兄弟们的虎视眈眈,让他再一次走上了结党营私的老路。皇帝康熙与他之间的矛盾依然如故,诸皇子之间的裂痕也更深了。康熙为了改善太子与诸兄弟的关系,在恢复太子身份的当月,封了皇三子、皇四子(雍正)、皇五子为亲王,皇七子、皇十一子为郡王,皇九子、皇十二子、皇十四子为贝子。他想通过此举使诸子团结和睦,但事与愿违,诸子被封,地位得到提高,更成了他们与太子竞争的资本。所以矛盾再次激化。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