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节:成吉思汗遗嘱:信仰与真理并存
1217年秋,成吉思汗授权大将木华黎指挥攻金战争。金国为了集中力量抗蒙,把数十万主力部队屯驻在潼关附近,并沿黄河两千余里,分为四段,派二十万精兵坚守,于是,形成了蒙、金隔河对峙的局面。成吉思汗满以为可以亲眼看到金国的灭亡,但是直到死也没有听到任何关于金国的好消息。所以,他在临终时留下遗嘱:“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这就是著名的联宋灭金战略计划。其实,想要实现这一计划就必须灭掉西夏。只有如此才能扫除灭金障碍,解除翼侧威胁,打开灭金通路。
成吉思汗在世的最后一个月,蒙古军已经对西夏都城中兴府围攻了半年。1227年六月,被困的西夏国君绝望地与蒙古人协议投降。成吉思汗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还没有等西夏国君到来,他就死了。临死前,他对儿子和大臣们说:“不要把我死的消息传出去,以免有变。等西夏人来了,全部杀掉。”
他的儿子们很听话,当党项君主根据议定的投降条款出现在城头时,他们突然宣布了大汗的死讯,并立即杀死了党项君主,洗劫了中兴府。
两年后,窝阔台才正式被忽里勒台大会承认,正式称汗。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成吉思汗遗嘱的欠考虑之处。这位大汗重温父亲的遗嘱,开始了假道于宋、联宋灭金的行动。
双方达成协议,金亡以后,河南地归宋,河北地归蒙古。1134年十二月,蒙古军攻下南城,金国最后一位皇帝哀宗自缢。至此,统治中国北部长达一百二十年之久的金朝,在蒙、宋联军进攻下宣告了灭亡。成吉思汗的接班人窝阔台的灭金战争实践,使成吉思汗的“临终遗言”终于得到了实现。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成吉思汗的灭金大战略思想,就会发现,他是个天才。首先,他对蒙、金战略态势的分析上表现出了他具备洞察全局的能力。1227年,在蒙、金双方力量对比上,金军主力还有数十万,而蒙古军只有十二万九千人,显然是众寡悬殊。而且金国的地理位置可算是天险。西有万夫莫开的潼关,北有飞鸟不能渡的黄河,金国境内山岳盘结,易守难攻。所以,成吉思汗的观点是:从正面攻击,在短期内灭金是不可能的。窝阔台于1229年称汗,但直到1231年秋,才决定大举出兵灭金。在这四年时间里,前两年,他在向忽里勒台大会争取父亲留给自己的接班人位置,后两年,他进行了大量的灭金作战的准备工作。最终,他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其次,成吉思汗希望灭金能用大迂回方略。后来,窝阔台就是遵从了他这一方略,命令拖雷率主力西路军,绕过金军的重镇潼关,自宝鸡出汉中,强行通过南宋管辖地区,沿江而下,经唐(今河南唐县)、邓(今河南邓县)北上,采用大迂回战略,突然出现在金军后方。
金国上下狼奔豕突,急忙抽调守黄河和潼关的主力部队十万余人前来抵挡。两军在邓州遭遇,此时,拖雷只有三万蒙古士兵。他采用了袭扰战术,避免与金军正面交锋,使远道而来的金军十分疲惫。这时蒙军正面部队已渡过黄河,直趋汴梁,金军仓皇北撤,当退到钧州(今河南禹县)三峰山时,被两路会合的蒙古军团团围住。蒙古军后又网开一面,在追击中全歼金军。此后蒙军乘胜进围汴京。这个时候,就是成吉思汗遗嘱中最后一个方略了:联宋灭金。
他敢这么确定这一方略能完美实施,就是因为宋、金有世仇。宋朝与金朝的仇恨可是不共戴天的。早在1126年,金就灭掉了北宋,还俘虏了两个皇帝,赵宋王朝迫不得已只好偏居江南,金人又多次派兵南下攻略南宋,迫使南宋订立屈辱和约,向金朝进岁贡,并称“伯父”。最为可恨的是,金人居然许可别人挖北宋皇帝的陵寝,使得宋人哭天喊地。1217年,金国又找借口再次发动攻宋战争,使南宋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成吉思汗认为,这样深的世仇,在蒙古军逼临金国腹地的情况下,是必能利用的。蒙古军若借道宋境,去包抄金国的后路,南宋肯定是额手称庆。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