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唐太宗遗嘱:无可奈何下的决定
而当了皇帝的李治再次遇到武氏时,武氏的成熟和李治心里所渴望的“母亲情人”形象更加接近了。唐帝国的命运由此而发生了改变。她毫无悬念地被李治接进了宫,生子、封宫、晋后。李治对她真是一见钟情,并专宠终身,直到死都没有改变。
当武氏给自己改名为“则天”,并将李氏江山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时候,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她?即使她有超绝的智慧,在男权社会,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唐代是中央君主专制集权的发展成熟期,李治作为一国之君,性格虽欠缺果敢刚强,但决非昏庸无能之辈,在武则天一步一步走到帝国舞台前面来的路上,都是他一手扶持的。也就是说,李治是心甘情愿让武则天干预朝政的。那么,李治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呢?
首先,武则天的母性让李治把武则天带到了自己身边;其次,他给了武则天太多的机会,最主要的一个机会就是由于自己的身体不适而让她干涉政治。但是,身体不适,完全可以把一些朝政事宜交给辅臣来处理,可李治为什么要选择武则天而不是长孙无忌呢?
事实上,李世民早就料到李治成为接班人后的日子不好过,这也就是我们上面谈到过的,李治在朝堂之上有很大的压力。他比他的父亲能力要差很多,正如一个机动车驾驶员不能驾驶飞机一样,李治没有能力驾驭父亲的旧臣。
他必须要寻找一个心理上的靠山,而武则天站了出来。在李治眼中,武则天是妻子,又是母亲;是红颜,又是同道。有了她,他就可以在群臣面前满怀信心地挺起腰杆;有了她,父亲和母亲开创的“贞观之治”就可以重现。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李治竟然不顾天子之尊,亲自到舅舅长孙无忌那里行贿,希望在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的问题上得到舅舅的支持,可长孙无忌打死也不合作。
他当然不会合作,因为这俨然违反了太宗皇帝的嘱托。况且,废后之事是朝廷大事,怎么能说废就废呢?
李治召开会议,坚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褚遂良先跳了出来,拿出太宗皇帝的遗嘱,并且把帽子摘了,像无赖一样用脑袋去碰地,流了满地的血。李治虽然气得死去活来,但又碍于他是托孤大臣,不好发作。
这个时候,李世绩站了出来,他做了最缺德的一件事。他对李治说:“这本来就是您的家事,关别人什么事!”
就这一句话,让李治有了心理凭借,他顶住了各种压力立了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的辅臣之名就在这个时候被李治判了“死刑”,李世民的政治遗嘱也化为泡影。
也许,这一切都是大唐的劫数。当初,李世民是何等的英明,识尽天下英雄,将天下豪杰尽赚彀中,却偏偏对身边这个相随十数年的“真凤天后”视而不见。李治却与父亲恰好相反,他“慧眼识珠”,对武氏一见钟情,并确信她能帮助自己。想不到却把自己的家族送进了油锅。这一切真可谓是鬼使神差,即使是李世民也难以预料。他虽然预料到了李治的性格懦弱,但绝对预料不到,儿子会让一个女人干预李唐的朝政。
事实上,到了贞观后期,李世民无论对接班人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安排,都不能达成所愿。他不可能对朝堂之上的情况不了解,虽然找了两个辅臣,但任何人都知道,关键还在于接班人本人,是否是那块材料。李治显然不是那块能保住李唐天下的材料。
可为什么还要选李治作为接班人呢?
无可奈何选李治
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却成为唐太宗的接班人,按照封建皇位传递方式,如果不是他前面的八个哥哥纷纷落马,恐怕抽签都抽不到他。有一种假设是:如果不是李治成为太宗皇帝的接班人,唐朝历史不会有武则天这个人。这种假设完全成立,因为太宗的儿子们没有一个会像李治那样喜欢上武则天。
那么,唐太宗为什么会选择李治作为接班人?从历史来看,他不是因为什么选择了李治,而是没有办法,只能选择李治。
李世民一生共有十四个儿子。按照封建王朝“家天下”惯例,立太子以长,其他都封为王。但是,这种惯例在唐朝首先就被李世民打破了,他就不是长子。正是这个原因,所以他的儿子们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些人并不认为长子一定就是皇帝,非长子一定就不是皇帝。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