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节:唐太宗遗嘱:无可奈何下的决定
而相比于外部安定这一障碍,内部问题可真就是李世民面临的大问题了。直接一点说,李世民所谓的内部问题就是担心李治接班后在驾驭群臣、处理国政上力量不够,信心不足。
就在立李治为太子不久,他就因担心李治性格仁弱而召见长孙无忌,叹息道:“你总劝我立他,如今立了,但恐怕不能守社稷,该如何是好啊?!”
尽管长孙无忌用各种各样的话让李世民相信李治必将是个优秀的统治者,但李世民始终放心不下,他最担心的就是李治无法驾驭这群追随自己多年的老臣。一个优秀的人领导的团队,必然也是优秀的。李世民能创下千古之功业,和他身边的那群优秀臣子的辅助是分不开的。所以,他担心,这些臣子一旦遇到了一个并不如自己的领导,还肯不肯卖力,再退而求其次地说,他们还肯不肯服从。
为此,他真是颇费脑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太子之位争夺后留下的隐患进行消除,稳定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的核心地位。因为长孙无忌是自己的大舅子,他的老婆长孙皇后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况且,这个大舅子曾强烈要求他立李治为太子,并且忠心可嘉。想要让日后的李治好过一点,就必须为他培养一批自己的势力,而长孙无忌就是这一势力的代表。那么,倒霉的就是另外一群人了。
这群人就是普通地主出身的朝廷重臣。此时,魏徵已死,由他推荐的侯君集、杜正伦被李世民拿下,并且推倒了魏徵墓碑。对曾劝立魏王李泰的岑文本等人进行彻底打压,一批曾经在太子之争中站错了队伍的大臣纷纷落马,出身普通地主家庭的大臣在朝廷中所剩无几。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临死前将朝廷重臣李世绩贬为叠州都督,李治反对,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李世绩才智有余,但你对他没有恩情,他日你成为皇帝,怎么可能收服他?我现在把他贬到外地,等你上台后再把他召到朝廷,但不可一步到位,慢慢升迁。如果他稍有怨言,或是对你不恭,你要立即将其诛杀,绝不可留。”
许多人读到此处,都认为李世民毒如蛇蝎,但他的初衷却是为了后代子孙啊。
表面看来,李世民为李治开辟了一条坦途。但李治并没有走远,事实是,“贞观之治”不但创造了一个盛世大唐,还制造出了无数能臣名相。李世民即使再狠毒,也不可能将朝中旧臣赶尽杀绝。况且,他当时认定的内部危机只是太子之争留下的隐患而已。
所以,当李治一登基,马上陷入了一个十分窘迫的境地。李世民无处不在的余威在许多大臣身上得到体现,这些人在这个年轻皇帝面前,往往以长辈自居,侃侃论奏,李治稍有错处,他们就马上教育开来。特别是长孙无忌,担任宰相一职三十年,朝中大臣都畏惧他十分。而他更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对李治进行教育,年轻的皇帝李治无论如何都不能跳出这个父亲不经意设置的“群臣旋涡”。
他最终选择了武则天当皇后,与此大有关系。
意料之外的失败
李世民的遗嘱等于是白忙活,全是因为武则天。
武氏应该是李世民的小妾,在李世民身边当了十二年才人。后来,朝中谣传有武氏该当天下,李世民又不忍心杀她,就把她赶到了感业寺出家。据说,李治第一次见到武氏时就心有所动。但并非是武氏的青春美貌吸引了他,而是她的成熟、丰盈和稳健,这种样子像极了李治八岁时就死掉的母亲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是个好母亲,许多史书上都说,“贞观之治”有她的一半功劳。但她生的儿子都不怎么样,长子李承乾,想要革自己老子的命;次子李泰也和他哥哥一个德行;三子李治却不想动刀动枪,但好像是物极必反,李治居然文弱得过了头。大概也正是李治这样的性格,才让长孙皇后对他过度喜欢,从而造成了懦弱性格的李治的恋母情结。这种情结更是随着长孙皇后的死而根深蒂固。失去母亲后的李治痛不欲生,若不是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时常开导,他恐怕早就变成抑郁症患者了。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