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唐太宗遗嘱:无可奈何下的决定
在贞观前期,李世民认真总结历代帝王的治败原因,大力推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在政治上知人善任,坚持法治,虚怀纳谏,以史为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社会经济得到复苏与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贞观前期“风调雨顺,年登丰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并非虚妄。
但到了贞观后期,弊端就出现了。这当然还是李世民的“功劳”。贞观十三年(639年)五月,著名的谏臣魏徵就跟他说,您现在“善始而不能克终者”已经有十多处了。并且将这十多处一一罗列出来:贪求珍宝,轻用人才,不愿纳谏,亲近小人,好尚奇异,疏远人才,沉溺田猎,待下严苛,荒怠政事,劳民伤财等。魏徵向来是个小题大做的人,但无风不起浪。李世民在贞观后期的缺点的确与前期有天壤之别。
但毕竟,李世民是个英明的帝王,和汉武帝一样,他对于晚年自己的缺点与过失并不隐瞒,而是在给李治的遗嘱中作了无情的自我批评,并且告诉李治,千万不可学我。若学我,就要学我的优点,至于缺点万万不可学。
大概“一个有大功的人必有大错”是一规律,或者说,是一定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都是这一定律的实践者。值得庆幸的是,有大过后,有的皇帝敢于承认错误。而有的则选择了一直错下去。
李世民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太特殊,首先,他杀兄夺太子之位,逼父夺皇帝位,落下了臭名,但励精图治,将大唐帝国推向了我们今天仍津津乐道的盛世巅峰,又在巅峰上自得意满,险些坠入深谷。总取笑秦始皇与汉武帝相信丹药,自己却以身试法,乐此不疲,最终还死在这上面。
有人说,李世民的一生都是在危机中度过的,在秦王位时,他担心哥哥李建成成为皇帝后杀掉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在做皇帝的前期,很怕别人提到他对哥哥与父亲所做的一切,出于赎罪的心理,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大唐帝国。在当皇帝的后期,他又担心李治不能担当大业,而苦苦求索苦苦训导。
他对李治未来的设计不仅仅是在铺路上,在铲路上他也颇下苦功。
铲路行动
李世民虽然对李治进行了全面的太子教育,但由于李治忠厚温良的品质已形成,李治是否能面对严酷的政治斗争,是否能让跟随自己的大臣心甘情愿地辅助李治把“贞观之治”进行下去,这一切,使他对李氏王朝的未来忧心忡忡。
所以,李世民不得不尽己所能为太子李治尽可能扫平前进途中的障碍,而这些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问题,二是外部安定。
在外部安定上,李世民四面出击力图扫平威胁李氏政权的边疆隐患。跟少数民族打仗,向来是唐朝的拿手绝活。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下令出击焉耆,活捉了焉耆王龙突骑支。同年,又把高丽纳进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二年,他就开始了行动,分陆海两路攻击高丽,李世民亲自到辽东前线督战。但高丽人的坚决死守让唐军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后因久攻不下,天气转冷,粮草供应困难,李世民只好下令退兵。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又发兵和突厥兵分九路北征,获得了巨大胜利,铁勒诸部均表示永远臣服大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进行了第二次征讨高丽的战争,这是在东北;在西北,他攻击龟兹,龟兹臣服;在西南,巴蜀十三州精兵全被派出,击败了“松外诸蛮”,收降了七十余部……
他所进行的这一系列对外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立竿见影,贞观前期所积储的口粮全被用尽,大量的征兵和征收赋税与当初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大相违背,百姓不堪重负,引起了局部的骚动不安。但这应该在李世民预料之中,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自己的接班人扫清障碍。另外,他对自己近二十年的励精图治所奠定的厚重根基很了解,一旦接班人上台,立即“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不安的国势很快就会平复。毕竟,唐帝国有这个基础。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