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节:明太祖遗嘱:最失误的政治遗嘱
当他把欲立朱棣为太子的事情试探性地抛给大臣们时,翰林学士刘三吾立即提出,此事万万不可。刘三吾考虑的是,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子、皇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被封为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手握重兵,一旦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当刘三吾把理由讲完,朱元璋点了点头,同时陷入了沉思。这个时候,他忽然想到另外一个问题。
洪武九年(1376年),一个叫叶伯巨的官员上书指责朱元璋执政的三个问题:第一,分封王太多;第二,用刑太繁;第三,求治太速。那时,他还不会料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竟然成了整个洪武时期的政治基调。朱元璋的刚猛治国曾被太子朱标否定过,朱标说,有桀纣之君,必有桀纣之民。那个时候,朱元璋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居然找来朱标,让他把一根布满了荆棘的棒子握在手里,并且说,我所做的一切是让你握好这根棒子,所以,棒子上的刺必须要清除。朱标到死也没有领悟到父亲的苦心,可晚年的朱元璋却有了一点领悟。帝国经过他对内外的刚猛治理,此时已基本巩固。他已经将亘古未有的极端皇权主义贯彻得彻彻底底。那么,他需要的一位新上任的皇帝应该以“仁义”为旗帜抓基础建设,而不能像自己那样治理国家。可朱棣太像自己了,不可能让这样的一个人继承帝位,把江山搞得血雨腥风。
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朱元璋绕开了儿子,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该年九月,朱元璋就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大概是朱家的一个异数,和他父亲朱标一样,本性仁慈,仁明孝悌。从他以后,明朝朱家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个性的人。据说,朱允炆十四岁时,他的父亲太子朱标患有重病,身上长了个大肉瘤,痛苦不堪。朱允炆尽心伺候,日夜守在身边。父亲去世后,朱允炆将三个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对他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到,可谓孝悌两全。就是后来朱元璋生病时,他也是亲自服侍,常常整夜不睡,且从无一句怨言。
大概也正因为这样的在朱元璋看来是柔弱性格的朱允炆,让朱元璋始终放不下心来。和当初培养朱标一样,朱元璋也拿了棒子,告诉朱允炆,上面的刺必须要清除,否则,握不住。
于是,就如同朱标是接班人时有“胡惟庸案”一样,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有了蓝玉案。这一年,明帝国最后一员能征善战、骄横跋扈的大将蓝玉被锦衣卫官员告发要谋反,谋反的依据是:据小道消息,蓝玉将要在皇上出行时行刺,朱元璋下令将蓝玉处死,夷三族,坐党论死者一万五千人。
朱元璋大杀功臣,历史上有各种说法。但就在蓝玉事件后,他高兴地对朱允炆说,这下好了,内部没有人敢动你,外面有你的叔叔们为你守卫边疆,你就安心坐你的江山吧。
朱允炆却回道:万一叔叔们谋反呢?朱元璋一愣。想不到几年后,朱允炆的话真的就变成了事实。而更让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就在他死后不久,这个他所选定的接班人就开始改变他当政时冷酷的政治氛围。朱元璋不是没有想过接班人会否定自己,但实在没有想到会这么快。
朱元璋之死
杀掉李淑妃后,朱元璋在医生的救治下,奇迹般地好转。第二年的春天正月,朱元璋跑到南郊大祭天地。他的身体似乎出奇的好,对政事的处理明显比从前更加勤奋起来。正月末,他派使者到山东、河南都督耕作。二月份,倭寇侵犯宁海,他下令指挥史陶铎坚决打击。四月份,有大臣鉴于朝鲜屡次跟帝国发生冲突,建议讨伐。朱元璋不允。此时,他的身体已经出现了前一年末的症状。终于在五月初八,病倒了。
开始时,他还勉强撑着病体,处理国事。他本以为和上次一样,只要大量吃药就可以好转,但事未如愿,这次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重了。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