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明太祖遗嘱:最失误的政治遗嘱
两人来到便殿,一眼就见到了椅子上精神委靡的老皇上,旁边站着自己的妹妹李淑妃。朱元璋看到两人到来,赐座,很小声地问李淑妃:“你跟我有十多年了吧?”
李淑妃点头。
朱元璋也慢慢地点了点头,说:“这十多年真是难为你了,现在,你就去见见二位哥哥,尽尽骨肉同胞的情谊吧。”
李淑妃明白了,老皇上是准备要她以死殉葬了。她跪下,哭泣道:“妾知道了,死就死吧,何必见兄长呢!”
说完,就回到自己房间,关上门,上吊了。
当她的尸体被人抬到朱元璋面前时,朱元璋抚尸大哭,对她的两个哥哥解释道:“朕不是不知道你们的妹妹贤明,只是担心她日后会演出武后之祸,所以才痛苦地作出此决定,你俩千万不要以为朕是个寡恩薄德的人。”
两人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说这个冷血君王是寡恩薄德的人。不但不敢说,还叩头谢恩,呼喊皇上英明。
朱元璋真的英明吗?从人性角度来讲,他的所为的确让人不齿,但从大明王朝的角度来看,他这样的冷血做派的确可圈可点。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四个字在奋斗:“朱家江山。”只要能保住这四个字,他不惜任何代价。在杀李淑妃之前,他已经为这四个字做了很多事情。他就像个敏感的在逃犯,不放过任何对自己不利的人和事。
不仅是在他临死前所做的事让人大为感叹,就是在平时,他对“朱家江山”这四个字也是重视得超过了自己的命。在他初登基时,听说浦江有一曾被元朝郡守赐了“天下第一家”的旺族,其家族和睦,十代同堂,当地人都称他家是“义门”,他就派人把这家的主人郑谦请到了京城,问他家中人口共有多少。郑谦回答:“一千有余。”他大为赞叹:“一千多人同居共食,同心合力,世所罕有,确实是天下第一家啊!”于是赐给了他丰厚的礼品让他回去。
但马皇后听说这件事后,就对他说:“陛下当初一人举事,尚得天下,郑谦家千余人,倘若举事,不是太容易了吗?!”
他脑袋嗡地一下,准备杀掉郑谦,于是,又把他找来问道:“你把家族治理得这么好,有什么诀窍吗?”
郑谦还不知道大祸已临头,只是老实地回答道:“没什么诀窍,只是不听妻子的话罢了。”朱元璋一听,哈哈一笑,把他放回家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朱元璋对马皇后是很重视的。也正如他后来非常重视李淑妃一样。但要死时,他仍然对李淑妃不放心,即使李淑妃不是那种喜欢干预朝政的人。如果马皇后这个时候还在,朱元璋肯定也会像对李淑妃那样对待这位结发妻子。
因为,现实是残酷的,中国历史走到了明朝,留下太多的历史经验教训了。朱元璋秉承的是“小心驶得万年船”,毕竟,他的接班人的确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容不得他出现半点差错。
接班人:朱允炆
朱元璋挑选接班人的方式很奇怪,他绕开了儿子,直接挑选了一个孙子。当然,他的精神很正常,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举动来,跟当时的客观环境有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一直被他寄予厚望的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哭成了泪人,险些就晕死过去。他一直苦心“改造”的接班人突然就没有了,他朱家江山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已经六十五岁的他,在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后,身体已经明显不行。他和以前朝代的皇帝不一样,并非迷信丹药可以长生不老。他很现实,人总有一死,并且对他来说似乎就要不远了。
同年,他跟大臣们商量准备再寻找一位帝国接班人,有人建议皇四子燕王朱棣是最合适的人选。朱元璋也考虑过此人,但是,他对这个长期在北方守卫边疆的儿子了解得不太透,只知道这个儿子跟自己很像,当机立断,冷血无情,骨子里流的的确是他的血液。
他对朱棣让明帝国走得更远并没有多大信心,父子二人缺少交流,朱元璋又是敏感多疑的人,所以大臣们对朱棣的良好评价并不能使他动心。但他的确找不出另外一个儿子让他放心地去死。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