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曹操遗嘱:不谈国事谈生活
曹植是一个没有政治抱负的人,这从他的支持者在曹操面前为他的“美言”中就可以看出。曹植不过是一个优秀的文人,而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会懂得掩藏自己最拙劣的那一面,曹植不行。我们可以假设,曹操如果真的让曹植做接班人,他很可能成为后来的南唐后主或是宋徽宗。而曹丕不是,他具备了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一切。他绝对可以完成曹操的理想——篡汉建魏。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尘埃落定。但曹操仍旧不肯闲下来,他马上从政治角度出发,考虑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果不能小看,因为两人周围都有一群谋士,而曹操本人就是靠着谋士的力量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他深知谋士的力量不可小觑,所以,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杨修搞出了著名的“鸡肋事件”后,曹操趁机将其杀掉,曹植一方蒙受了这样一个巨大损失,从此,再也没有力量问鼎太子之位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曹操择立继嗣的过程实际上是篡汉建魏的一次预演,因为无论支持曹丕或支持曹植,都是以承认大魏为前提条件的。曹操力图以魏代汉,臣僚们自然清楚,因此,对大魏立嗣关心,即显示了一种明确的支持态度,而持反对态度者,则不予以立嗣议论。
曹丕的未来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秋,也就是曹操杀掉杨修又过了半年时间,曹操去世了。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丞相、魏王等官衔,着手即将诞生的新政权。该年十月,曹丕通过“禅让”的形式,从汉献帝那夺取了帝位,改年号为黄初,魏王朝建立了。一年后,刘备称帝,两年后,孙权自称吴王,三分天下的局面完全确定下来。但只是确定下来,并没有稳定。
曹丕改元后立即规定“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在黄初三年(222年),又下诏“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他比他老子曹操更厉害,一下子结束了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争持朝政的局面。
而且,只在一年后,上苍又给了他一个统一全国的机会。可惜,他错失了。刘备当时打着给关羽报仇的旗号攻击东吴。而曹丕,此时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却决定按兵不动,坐观其变。有人建议他与蜀一起出兵灭吴,吴亡则蜀孤,天下可定。但曹丕不这样想,蜀国不是傻子,肯定知道自己的目的。他是想坐山观虎斗,在两只老虎都咬住对方的尾巴并且不可开交时,他再出手。所以,他在这个机会的大门前,坐了下来,一面写着文章一面等着大门打开。
刘备还没有与陆逊过招,曹丕就惊人地跟臣下们说:“刘备必败。”果然,刘备被陆逊打败。而这个时候,曹丕扔下了手中的笔,亲自带军出征东吴。但是,他失败了。由于他的犹豫,更由于他的超级自信,他不但失去了大将张辽,而且把从前的自信一扫而空。
刚刚登基,他就丢了这样一个大脸,换作是谁,都不可能转瞬就重新振作起来。在敌人面前,他受到了侮辱,但在窝里,他绝对是个强者。对曹植的迫害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曾经的对手现在成为自己的手下败将,任何人都会痛下杀手。他先是以改换封地的名义让曹植四处跑,接着在黄初三年(222年),趁有人诬告曹植,把他召回京师洛阳,一番羞辱后,又打发他回封地邺城。曹植四十一岁死掉,在曹丕成为皇帝后,他被强迫频繁地改徙封地。他应该知道,这是哥哥在耍他,但是没有办法,哥哥是皇帝。皇帝耍人不犯法。
事实上,曹丕是一个心有大略、脑无雄才的人。作为帝王,他的目光要比他老子远大得多。并且,他深知要到达自己的目标有多少个步骤,也熟悉完成目标需要遵守和执行的一切,但是,一旦付诸实践,他就傻眼了。就像是一个深刻了解猪该怎么杀的屠夫,可一旦下刀,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实现设想中的每一个步骤。
曹丕只做了七年皇帝,他的确实现了曹操的理想——篡汉建魏,他后来死时,所立的遗嘱也和父亲曹操差不多。他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所以,他希望后人能将其薄葬。
这和曹操当年死时一切从俭是何等的相似,曹操一生终未称帝,因为对曹操这样一个英雄来讲,称帝就意味着必须要统一天下。他把这个希望交给了后人,他的后人也并没有帮他完成。或许,自从赤壁之战后,这位伟大的英雄就已经不抱统一天下的希望了。
单从曹操所立的遗嘱来看,他是个俗人,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被他一一提及。而如果看他立嗣的出发点,他又是个神人,我们大概可以猜想,他临终前在曹氏江山的问题上已经有了眉目,他已经放心了。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