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责任纠纷
食品安全问题该如何维权?食品安全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几乎没有人可以避免,轻则在食物中吃出异物,导致腹痛腹泻,重则导致食物中毒进医院,遇到此类情况,大部分人选择自认倒霉,只有小部分人会选择追责,除了拨打12315曝光无良商家,还可以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消费欺诈的认定及其私法效果消费欺诈案件中的私法适用争议折射出相关基础理论存在不足。消费欺诈受民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双重调整,二者之间并非单纯的一般法与特别法之关系,同时还存在一种交互式的影响。民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欺诈的界定分别采用“发生阶段法律效果”的类型化路径,或以欺诈方式和内容为标准的类型化路径。消费欺诈、“退一”与“赔三”并非固定搭配,且三者的认定均需打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以民法为依据的“退一”分属撤销合同或解除合同,消费欺诈与“退一”有关的私法效果还需结合《民法典》合理确定折旧费的返还、要求退货的除斥期间、约定免除瑕疵担保责任的排除。
职业打假人“碰瓷式维权”?法院不予支持!职业打假,是指购买者以牟取利益为主要动机,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瑕疵或质量问题而故意购买,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通过与经营者协商、向行政部门举报或法院起诉等手段以取得高额赔偿的行为。
朋友圈海外代购奢侈品LV包存在瑕疵,法院这样判首先,李女士在收到案涉包时当即向赵某反馈了该问题,赵某并无异议,并解释称该划痕系柜员在调试肩带试背时造成,可见案涉包在代购时就已存在明显划痕。其次,在代购前,李女士特意强调要仔细检查,足以表明包的质量问题是李女士购买的关键。最后,消费者选购奢侈品,追求的是品质,通过法庭实物查看,案涉包确实存在明显瑕疵,无法通过降价或者其他方式予以补救。因此,赵某的代购行为存在违约情形,故判决确认解除买卖合同,赵某返还货款12300元,李女士退还奢侈品包。
旧货再次销售和消费不适用《产品质量法》调整《产品质量法》所指产品是经由生产、销售环节直接进入消费领域的商品。《旧货流通管理办法》所称旧货,是指已进入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领域,处于储备、使用和闲置状态,保持部分或者全部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因此,旧货不属于《产品质量法》所规范的产品范畴,旧货再次销售和消费不适用《产品质量法》调整。
如何理解和判断《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二款中经营者的“明知”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化,“明知”宜扩大解释为包括“推定或应当知道”。例如,超市出售过期食品,有时确实属于管理上的疏漏造成的,也应当认定为“明知”。虽然这种疏漏的情形与经营者在主观上故意把食品标签过了保质期改为不过保质期有区别,但实践中法官很难判别销售者的主观状态。总体来看,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只要经营者销售过了保质期的食品,通常就应当适用10倍价款赔偿的规定。
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内容包含“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事项,现有证据表明被告出售的商品为标注了虚假生产企业和批准文号的假冒伪劣商品,故本院认定涉案商品属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被告作为食品经营者自认未依法履行进货查验义务,其情形构成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的“明知”,依法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故原告要求解除合同、被告退还货款并十倍赔偿的诉请,于法有据,应予支持。
本案中,张某在其淘宝店铺宣传的涉案电动车续航里程与实际严重不符,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的相关规定,其夸大商品性能的虚假宣传行为属于欺诈行为。张某妄图通过关闭店铺的方式逃避法律责任,其行为性质十分恶劣。
质量保证期内提出产品质量异议(瑕疵)的,诉讼时效该如何起算?产品质量异议主张是行使权利而非义务,就权利性质而言,符合形成权特性,产品瑕疵救济请求权独立行使和受诉讼时效期间限制。持该类观点的学者认为,虽然大陆法系国家将买受人检验、通知表述为义务,但此义务的违反后果(非但未使得义务人利益减损,反而是瑕疵权利得到保护)与普通义务的范围后果(承担义务违反责任)并不相同,这种间接义务理解为权利比理解为义务更有说服力。
购买食疗商品治病最终患者身亡,销售商应否担责?,未证明患者死亡与服用李某提供的“偏方药”存在因果关系。原告刘某明知患者病情恶化亦未将患者送医治疗,造成患者死亡,应自行承担照顾失职责任。但李某对销售的普通食材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错误认为其存在疗效,导致刘某未对患者采用正确治疗方法,存在重大过错,虽与患者死亡无因果关系,亦应在承担相应行政责任的同时,对原告损失予以适当补偿。
京ICP备1200054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