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节:明太祖遗嘱:最失误的政治遗嘱
所以,这个大封功臣的假象由于朱元璋的种种猜忌,最终提前戳穿。为了让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朱元璋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他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洪武二年(1369年),他对臣子们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事实上,他是从周朝封建宗藩屏蔽皇室、国祚绵长的事实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且,离他还不到一百年的大宋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没有藩王的缘故。他能从历史中有这样的认识,不愧是一个有见识的皇帝。
第二年,他首封了二至十子为亲王。朱棣就是这九个亲王中的一个,王号为燕,驻守当初元朝的都城北京。后来,又把其他儿子(共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重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分封到边塞的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十万,大宁的宁王士兵有八万。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藩王势力的膨胀,逐渐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洪武九年(1376年),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上书指出封建诸王的弊病,并预言数世之后,定成尾大不掉之势。朱元璋大怒,认为这是叶伯巨在离间皇亲之间的关系,将他扔进了监狱。叶伯巨人是死了,但他的话却在朱元璋心里起了点反应。后来,朱元璋对分封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缩小了藩王的政治权力,但仍继续保留甚至扩大他们的军事权力。开国功臣被清除后,守边和出征的任务都交给镇守边地的藩王。无疑,这些藩王所代替的并不仅仅是功臣们的征战,同时由于他们的实力而让他们对朱元璋选定的接班人形成了威胁。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允炆就问当时的伴读黄子澄:“爷爷万岁后,我新立,诸王年长,各拥重兵,何以制之?”
黄子澄就把汉朝景帝削夺诸藩的事情给他讲了一遍,但朱允炆并没有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因为他真心不想发生汉代“七国之乱”那样的事情。
有一次,朱元璋对他说:“我已经把防御外敌的重任交给了你那些叔叔们,你以后会很安全的。”
他反问:“外敌不安分,有诸王防御,诸王不安分,怎么办?”
朱元璋沉默良久,才问道:“你的意思是……”
他回答:“先以德感化,以礼制约,如果不成,就削其地,再不成,就废其人,还不成,就举兵讨伐之。”
朱元璋脸色一变,但随即平和,叹气道:“看来,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但过不久,朱允炆就收到了爷爷朱元璋送来的一个小册子,名字叫《皇明祖训》。
无能为力的《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是一部传授治国之道的皇室家训,朱元璋编写此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日后的大明皇帝能依此保江山永固。所以,这本册子其实就是朱元璋专为训导后世子孙而作的皇帝家训。那么,这本册子到底都有什么内容呢?
这本小册子主要有五个内容,第一,就是永远废除中书省建制和丞相一职;永远废除一些残酷的刑罚;实行永不对外扩张的政策,并列了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十五个周边国家为“不征之国”;皇帝即位实行父死子继之法,无皇子,则兄终弟及;有皇子,则立嫡不立长。第二,在皇帝素质上,提出重持身、慎国政、严祭祀三个要求。第三,皇帝以后当谨防三件事:慎出入;谨后宫;禁止宦官干政。第四,主要对皇帝与宗藩的关系提出要求,首先,皇帝当遵亲亲之仪,给予亲王以崇高地位。亲王可设侍卫军,有警还可调动守镇兵。遇朝廷有奸臣,亲王可训兵待命,听天子密诏,起兵擒奸人。臣民必须尊重亲王,风宪官亦不可以亲王有细微过失而上奏;亲王若犯有重过,可以派遣皇亲、内官宣召,罪大亦不加刑,只贬为庶人。第五,在礼仪典章上作了一些必要的规定。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