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宋太祖遗嘱:家法的幽灵
当宋太宗于雍熙三年(986年)对辽国进行征讨时,辽国已立国六十年,其版图之大,相当于北宋的两倍以上,其国力之强,曾于947年轻而易举地灭掉了后晋政权。赵匡胤当初大概是一根筋,他想到了自己的发展,难道就没有想到人家也在发展吗?
这大概就是他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而不传给儿子的最根本原因,因为他知道儿子是个饭桶,弟弟的才能不亚于自己,或许真能让大宋统一。这当然是出自公心,他的私心或许就是,把难事留给弟弟总比让亲生儿子受苦受累好得多。
另外,在他临终前,只有弟弟赵光义在场,他对弟弟的了解让他做出了这个使后人无法猜透的决定。
烛影斧声
许多人都对“烛影斧声”这桩疑案有所了解,它确实可称得上是千百年来的一大悬案,即使是现在,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不可破解的。而想要解决这个疑案,首先必须要弄清这个疑案是怎样造成的。
据说开宝九年(976年)这一年,赵匡胤曾问过一个道士自己的寿命,这个道士就掐指一算,对他说,只要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那么就可以延十二年,如果是阴,那就应尽快预备后事了。
赵匡胤听了这话,谨慎小心地活着,活到这年十月十九日晚时,天降大雪,并且丝毫没有停的意思。他急忙找来占卜预测之士,答曰,这场雪很可能持续到后天。赵匡胤大吃一惊,急忙派人去开封府请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到后,就发生了上文所提到的那一幕。这桩疑案为什么叫“烛影斧声”,是因为就在十月十九日晚上,有宫中人听到了斧子落地的声音,并且看到两人映在窗上做厮打状的影子,第二天早上,赵匡胤就驾崩了。所以,有人认为,赵匡胤之死是赵光义做的好事。
但这的确是低估了赵光义的智力,他绝对不会愚蠢地跑到皇宫里在哥哥的地盘用斧子劈哥哥。而且,既然有人听到和看到这些事情,为什么没有人上前阻拦,或者是采取行动?
有人推断,即使赵光义不是用斧子杀的赵匡胤,也很可能用了另外的手法。比如下毒,用枕头活活把赵匡胤憋死,等等。
但这一切都只是猜测,正如上面所言,赵光义没有那么弱智。更何况,皇帝之位迟早都是他的,他又何必猴急呢?
这由赵光义按照遗嘱继承皇位的事情就可知道,皇帝虽然有无上的权威,但死后所立之遗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一规则就是“父死子继”。赵匡胤违反了这一规则,而赵光义上台后却没有遇到任何阻力和置疑之声,遗诏的效力不过是抽象的,真正起到效力的是赵光义的显赫地位。
赵光义年轻时与太祖、赵普共同策划了陈桥兵变,有开国之功。其后以皇弟之尊为同平章事、开封府尹,并于太祖亲征时为大内都点校、大内都部署,负留守京师之重责,位高权重,恩宠无比。当时的开封府幕僚将校云集,在时任宰相的赵普看来,俨然就是一候补朝廷,其中许多人在后来都成为太宗朝的心腹重臣。另外,唐末至宋初,太子制度已废置近百年,储君之位多是亲王兼京尹(首都市长)。赵光义本就是亲王,又是开封府尹,这无形中就认定了他就是储君。赵匡胤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就在自己诸子虽已成年,但均未封王的情况下,而默许了这一现状的存在。正是赵光义于太祖一朝实居储君之位,故得以于太祖死后,奉遗诏顺利入继。
而之所以有“烛影斧声”的传说,很可能是后人对中国帝制史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的理解。这一现象就是:国初的君主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业型的,专注于创,无暇顾及于治;另一类则是专注于治的,他们继承创业型君主,才会巩固其创业基础。但创业型君主的接班人问题往往会出乱子,比如唐太宗、宋太宗和后来的明成祖都面临继承皇位亲属相互残杀的斗争,都有成功,尤其是在文治上,成绩颇多。一国经历两位君主后,大势已定,就太平了。
失败的决定
赵匡胤临终前,一定对弟弟赵光义说要善待自己的家人。但是,赵光义并没有做到。他竭尽所能违反了五项。第一项,他一上台,不等新年,就改元。这等于废了赵匡胤在位的最后一年。他之所以这样迫不及待地把对哥哥的不忠昭示天下人,深层原因不得而知。有人说是他得意忘形,也有人说,是因为他想抛弃掉赵匡胤的“北御”方略。几年后,他开始了北上讨伐辽国就是一个证明。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