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奥牛”“牛蛙”“青蛙”……这些网络词语在家长圈已经耳熟能详。为了孩子跑赢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不惜重金超前给孩子报名校外培训。校外培训机构也应需而动,“野蛮”生长,以至于乱象丛生。
据统计,2017至2020年,二中院及辖区法院审结校外培训合同纠纷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并呈以下特点:
一是被告为同一培训机构的群体性纠纷多发。校外培训机构因招收学员众多,且培训合同同质化程度高,群体纠纷趋势明显。
二是疫情成为引发校外培训纠纷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有:生源减少,现金流断裂,无法正常运转;不能将线下转为线上,培训无法如期开展;培训者对线上授课不满意,要求退费;未经培训者同意变更履行方式、履行时间等,引发纠纷。
三是校外培训机构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不少培训机构利用大数据算法实现“精准营销”,已成为获取生源的主要手段。家长手机号码、学生学籍信息、学习成绩、等个人信息被泄露、利用,一些不法校外培训机构甚至通过买卖上述信息牟取利益。
四是家长过度焦虑引发培训机构无序竞争。有的校外培训机构为抢占市场,只注重前期营销,忽视教学质量,甚至一些缺乏培训资质,利用虚假广告夸大宣传,欺诈家长。
为了避免“退费难”和培训机构“卷钱跑路”造成经济损失,在此特别提醒广大家长:
一是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务必首先确认培训机构是否有相关资质。正规校外培训机构须持有《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等证照,并张贴在培训场所醒目位置,且按照办学许可证审批的项目开展培训业务。学生家长可通过“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网址:http://xwpx.moe.edu.cn)查询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名单。
二是不要一次性缴纳超期高额费用。不要盲目听从销售人员的优惠推销,不要一次性缴纳时间跨度超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以免培训机构倒闭或者卷钱跑路,造成经济损失。如有机构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可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投诉举报。
三是妥善保管好培训合同及发票。签订培训合同时,仔细研读合同条款,对培训内容、质量承诺、培训期限、收费金额及退费标准与办法等条款,逐项逐条审阅确认。在签订合同后再付款,并索要正规发票或收据。妥善保管好合同文本、票据等资料,以作为维权凭据。
京ICP备1200054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