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理费的概念与分类
护理费是指受害人因遭受人身损害,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他人护理而支出的费用。受害人在遭受人身损害之前,生活能够自理,本来无需支出该费用,因为遭受损害,不得不支出此笔支出,这笔支出对于受害人来说,是一项财产损失。该损失是因为加害行为引起,两者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故加害人应当就其侵权行为对该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护理费按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首先,依据护理期间的不同,可以把护理费分为三类。一是受害人在治疗期间,需要他人帮助而付出的护理费;二是受害人在伤情治愈后的康复期间,需要他人帮助而付出的护理费;三是受害人因残疾而永久性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的长期持续帮助而支出的护理费。对于这三类护理费用,本司法解释都明确规定赔偿义务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在受害人住院治疗期间,医院统一安排的护士护理的费用,因为已纳入医疗费的范围,因而应列入护理费。
其二,按照护理人员的不同,也可将护理费分为三类。一是聘请专门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的护理费用;二是受害人的亲属或配偶进行护理的护理费;三是受害人雇佣其他人员进行护理的护理费。按照本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此三种护理费,是否均应赔偿,存在争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规定和态度。例如,日本曾有判例认为,在亲属进行无偿的看护时,由于是一种亲情的体现,因此受害人并没有支付费用,也不存在损害,所以不能请求加害人支付费用。我国台湾地区也有相似的判例。不过,现在的判例和学说都认为,受害人的亲属和配偶进行看护时,虽然表面上没有支出费用,但是,这种看护活动仍然具有金钱价值,此种出于亲情的行为不能施惠于加害人,所以加害人也应当支付费用。
(二)护理费赔偿的一般原则
在人身损害赔偿中护理费的赔偿是一个常见的赔偿项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在本条对护理费的赔偿作出规定,可以确立统一、明确的司法标准,有利于保护赔偿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护理费的赔偿,我国先前的一些规范中作出过一些规定。一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经医院批准应以当地的一般临时工的工资标准为限。”二是国务院1991年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对护理费进行赔偿,在第三十七条明确了赔偿标准为“伤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有收入的,按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无收入的,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三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条规定对“陪护费”进行赔偿,陪护费的计算期间只限于患者发生医疗事故后的“住院期间”,在其计算标准上实行“一刀切”的方式,均以上一年度事故发生地职工年平均工资为标准按日计算。显而易见的是,这些规定在适用范围上缺乏统一性,而且在计算标准上也不一致,这不利于对有关赔偿权利人的保护。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施行后,各级人民法院必须严格贯彻本条的规定,依据该规定为标准来确定护理费的赔偿。
在人民法院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对护理费的确定应当注意护理费赔偿的前提,即受害人受到损害,生活不能自理或者不能完全自理,需要有人进行护理。这样的证明,应当有医疗单位或鉴定机构的明确意见。证明需要陪护的,予以赔偿,没有必要的,则不予赔偿。赔偿的一般原则,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是采取对实际的损失予以全部赔偿的原则。司法解释规定 “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正是这一原则在条文中的体现。
![]() | 京ICP12010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