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发布,降低了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入罪门槛。昨天记者从市一中院了解到,近十年来该院仅受理了4起食品安全类犯罪,这与此前食品安全行为入罪门槛过高有关。
据市一中院法官介绍,门槛过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口食品的安全规制存在空白;二是食品安全犯罪风险的入罪范围过窄,部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预备行为难以入罪;三是食品安全鉴定意见的权威性难以判断,当不同机构作出的鉴定意见相左时,法官作为非专业人士就更难判断。
新司法解释出台后,对刑法条文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其他严重情节”等进行了明确细化,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前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特别是赋予检验报告证据资格,并充分发挥专家证人的作用,既解决了鉴定类证据的资格问题,又能贯彻刑诉法修改的最新成果,对于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法官也提出,新司法解释对于进口食品的安全规制存在空白没有作出解释,这主要是因涉及食品安全法的修改。根据《食品安全法》第62条的规定,进口食品应当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且只有经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才能入境销售。但该条还规定,进口商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可是在入罪上,只有违反了食品安全标准,才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那么,在没有食品安全标准的情况下,这就自然不存在违法问题,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就将面临无法可依的执法困境。
![]() | 京ICP12010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