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协议约定房产共有并由子女继承,嗣后能要求分割吗
【引言】
李某1与李某2原系夫妻关系,双方于2010年7月9日在婚姻登记部门协议离婚,约定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房屋由双方共同共有,如双方有一方去世,其产权归女儿李某颖所有。2012年10月26日,双方又签订协议,约定涉案房屋的唯一法定继承人为李某颖,如需更改继承人,须双方共同书面签署同意方可生效。而后,李某1现称双方已经离婚,共有基础不存在,要求分割案涉房屋价值的一半。本案中,李某1能请求分割该房屋吗?
【裁判要旨】
离婚协议系当事人为离婚达成的协议,其中包括人身关系的解除和财产处理、子女抚养等内容,任何一方不得随意解除其中某个条款。当事人约定诉争房屋为共同共有并涉及继承内容,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是共同对离婚后诉争房屋权属的有效处分。若一方改变约定,要求对诉争房屋进行分割,则违反了离婚协议的约定。
【案情简介】
李某1与李某2原系夫妻关系,2010年7月9日双方在婚姻登记部门协议离婚,约定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房屋由双方共同共有,如双方有一方去世,其产权归女儿李某颖所有。2012年10月26日,双方又签订协议,约定涉案房屋的唯一法定继承人为李某颖,如需更改继承人,须双方共同书面签署同意方可生效。
涉案房屋登记在双方名下,现由李某2对外出租。离婚后至2015年11月17日,李某2共偿还银行按揭贷款250812.65元,尚欠银行按揭贷款32801.64元。关于李某2离婚后偿还的银行按揭贷款,李某1称其已给付李某228万元用于偿还涉案房屋的银行按揭贷款,故在离婚协议上载明双方无债权债务,其中22万元系其出售婚前一套房屋,购买人于2010年4月7日直接给付李某2。李某2辩称李某1出售的房屋在双方婚后偿还了部分按揭贷款,有夫妻共同财产的部分,该笔22万元并非李某1给付其用于偿还房贷;双方之所以在离婚协议中约定无债权债务是因为银行按揭贷款一直是从其银行卡里直接扣除,签署离婚协议时未考虑到。李某1对其已给付李某2款项用于偿还房屋按揭贷款未能进一步提交证据。
【法院认为】
一审法院认为:涉案房屋系双方的夫妻共同财产,现双方已离婚,共有的基础丧失,李某1要求分割,应予支持。双方在离婚协议中约定涉案房屋由双方共有,该房屋尚欠的银行按揭贷款系夫妻共同债务,应由双方共同偿还,双方离婚后李某2代李某1偿还的部分,李某1应予以返还,酌定由李某乙返还李某甲125406元。李某1称其已经给付李某2款项用于偿还银行按揭贷款,未能提供确凿的证据证实,不予采纳。关于涉案房屋的分割,根据房屋的具体状况及照顾子女及女方权益的原则,酌定涉案房屋归李某2所有,所欠银行按揭贷款由李某2负责归还,李某2给付李某1财产折价款983599元。
二审法院认为:离婚协议系当事人为离婚达成一揽子协议,其中包括人身关系的解除和财产处理、子女抚养等内容,且该协议得到民政部门或人民法院的审查,协议相关条款具有联系,当事人不得随意解除其中某个条款。本案中,李某2与李某1在离婚协议中明确约定诉争房屋由双方共同共有,一方去世其产权归女儿李某颖所有,双方当事人在离婚两年之后签订的协议中,仍明确约定诉争房屋由女儿李某颖一人继承,两份协议意思表示一致。虽然双方对诉争房屋的约定涉及继承内容,但仍系双方当事人在离婚时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处分,且不违反法律规定,现李某1单方改变约定,要求对诉争房屋进行分割,违反了双方离婚协议的约定,一审法院对诉争房屋进行折价归并不当,二审法院予以撤销。双方当事人二审期间均未对一审法院判决双方当事人分担诉争房屋贷款提出异议,二审法院予以维持。
再审法院认为:共同共有可以基于法定产生,亦可基于约定产生。本案中,双方当事人于2010年签订的离婚协议约定案涉房屋产权由双方共有,如双方中任何一方过世,其产权归女儿李某颖所有。双方于2012年再次签订协议,约定案涉房屋唯一法定继承人为双方婚生女李某颖,如需更改继承人,须双方共同书面签署同意后方可生效。上述两份协议的意思一致,均系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是双方当事人共同对离婚后案涉房屋权属的有效处分,并非基于一方当事人意思所立的遗嘱。李某1称依据继承法其有权变更、撤销上述协议,无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采信。虽然双方协议中并未明确共有性质,但本案审理中双方均认可为共同共有,故李某1关于案涉房屋共同共有的基础是双方当事人的婚姻关系,因双方当事人离婚该基础已消灭的主张不成立。二审判决认定李某1要求分割房屋违反协议约定,对其请求不予支持,并无不当。
一审判决通过折价归并方式分割案涉房屋,判令房屋所有权归属李某2,由其向李某1支付相应份额房屋价款,李某1返还李某2由后者代缴的房贷125406元,并对双方付款义务进行了冲抵。二审判决撤销了一审判决房屋分割部分,但是对于房贷分担部分予以了维持。由于对房贷部分李某2并未提出反诉,仅是作为对李某1主张房款的抗辩提出,故二审判决第二项超出了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判决确有不当,应予纠正。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