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服务
大型律所,一流团队!  权威咨询,高效代理!  可胜诉后支付律师费!  电话:13691255677  

婚姻家庭律师 >> 财产分割 >> 彩礼

举行了婚礼共同生活近2年并生育一女,彩礼还需要返还吗

日期:2021-10-08 来源:- 作者:- 阅读:65次 [字体: ] 背景色:        

举行了婚礼共同生活近2年并生育一女,彩礼还需要返还吗

裁判要旨

甲男依照习俗两次给付乙女彩礼款252000元及首饰,给付该彩礼是甲男为了缔结婚姻按照习俗给付的,是一种附条件的赠与行为,收受财物的一方应予返还。

甲男与乙女同居关系已解除,但双方已举行婚礼共同生活近2年,并生育一女,且由于双方均未能妥善的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对同居关系的解除均负有一定的责任,因甲男未进一步提交首饰的具体价值的证据,故法院酌情乙女返还彩礼70000元。

诉讼请求

甲男向一审法院起诉请求:

1.判令乙女立即返还彩礼281066元,钻戒一枚,金手镯一个,彩金项链一条,彩金耳环一对。

2.诉讼费由乙女承担。

基本案情

2019年2月乙女、甲男经媒人介绍认识,2019年3月22日双方在酒店举行订婚仪式,订婚当日甲男给付乙女彩礼款66000元。

2019年5月13日择期日时,甲男给付乙女彩礼款186000元。

在双方交往中甲男给乙女购买了钻戒一枚、金手镯一个、彩金项链一条、彩金耳环一对。

双方于2019年6月18日举行婚礼,后共同生活,双方于××××年××月××日生育一女。双方因性格不和产生矛盾,现双方已分居生活。

双方因彩礼产生纠纷,甲男诉至法院。

争议焦点

彩礼的数额?应返还多少?

一审意见

一审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缔结婚约过程中,给付及接受彩礼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序良俗及法律的规定,当双方在未办理结婚登记的情形下,所收受的彩礼款应当予以返还。

甲男与乙女在确定婚约关系期间,在订婚、折期时,甲男依照习俗两次给付乙女彩礼款252000元及首饰,给付该彩礼是甲男为了缔结婚姻按照习俗给付的,是一种附条件的赠与行为,否则,收受财物的一方应予返还。现在甲男与乙女同居关系已解除,但双方已举行婚礼共同生活近2年,并生育一女,且由于双方均未能妥善的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对同居关系的解除均负有一定的责任,因甲男未进一步提交首饰的具体价值的证据,故一审法院酌情乙女返还彩礼70000元为宜。甲男称另外给付乙女见面礼12000元,增富贵6600元,背亲钱2000元及八月十五给付硬中华4条,开箱钱6666元,即使存在上述款项,上述款项大部分为甲男办理婚礼及为增进感情、促成双方婚姻关系成立的一种赠与行为,不属于彩礼,同时甲男也未提供证据予以证实上述款项事实存在,故对该部分诉请,一审法院不予支持。

乙女称其未收到66000元彩礼及举行婚礼时带回去200000元用于双方共同生活,因其在一审法院指定期限内未提供证据,对乙女该辩称,一审法院不予采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之规定,判决:

一、被告乙女返还原告甲男彩礼款70000元,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付清;

二、驳回原告甲男的其他诉讼请求。

二审意见

本院归纳本案二审争议焦点为:一审法院判决乙女返还甲男彩礼款70000元是否妥当。

本院认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有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本案中,甲男与乙女在商议确立婚姻关系及举行结婚仪式期间,甲男依照习俗两次给付乙女彩礼款252000元及首饰。双方举办了婚礼,未办理结婚登记,现甲男请求乙女返还彩礼。乙女只认可收到186000元彩礼,但认为已经用于双方共同生活。对此,乙女提交了自己两年生活明细,证明彩礼已实际消耗,但这些明细既不能证明彩礼是用于购置双方共同生活的物品,也不能证明彩礼是在双方共同生活中消耗,故乙女主张彩礼已用于共同生活,不应返还的上诉理由依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五条之规定,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考虑到双方虽未登记结婚,但同居生活近2年,并生育一女以及双方均无固定收入,共同生活有必要的消耗,一审法院酌情判决乙女返还甲男彩礼70000元并无不当。

综上所述,乙女的上诉请求不能成立,应予驳回;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应予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部分文章转载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添加并告知(微信号13691255677)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5313195777。


 
1501116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