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还是立下字据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中的80%是农民,农民世代耕作,辛勤劳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因经营权属所产生的纠纷日益增多。农户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即确立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受法律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应依法进行,土地的流转或代耕一年以上的应当签订书面合同,以明确流转的形式、期限等,免得日后空口无凭,造成不必要的纷争。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或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登记的效力要优于未经登记的效力。
基本案情
杨某与文某是同村村民。1998年,双方通过土地二轮承包从本村各取得4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期限为30年,并取得由当地县政府签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2013年双方口头协议,约定由杨某无偿流转3亩地给文某耕作;但对流转的形式、是转包还是转让、期限约定等均不明。此事得到村委会认可。镇经管站与村委会向双方发放了农民负担监督卡,确定杨某的应纳税面积为8亩,后双方按此以各自的名义向村委会履行了合同义务。2003年秋收结束,杨某要求文某退回流转的田亩,因此双方发生纠纷。 双方对土地流转的形式是转包还是转让争议很大。杨某认为是转包,双方虽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予以明确,但其有县政府签发的经营权证书,其与村委会的承包经营权没有终止,文某应退回流转的土地;文某认为是转让,双方虽没有转让登记,但已经村委会、镇经管站、财政所同意变更备案,双方均以各自的名义向发包方村委会履行了变更后的合同义务,杨某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已经终止。
律师分析
此案件的争议焦点是 双方对土地流转的形式是转包还是转让。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或者将土地交由他人代耕。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得到发包方的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杨某与文某均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即承包户,双方之间自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得到了发包方的认同,流转后文某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双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是有效的民事行为,此其一。其二,转包是指承包人把自己承包项目的部分或全部,以一定的条件发包给第三者,由第二份合同的承包人向第一份合同的承包人履行,再由第一份合同的承包人向原发包人村委会履行合同的行为。转让是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村委会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
此纠纷中,文某是以自己的名义、以流转后的土地面积8亩向村委会履行合同义务,而杨某对流转的土地已不再向发包方履行义务,发包方也是以文某为义务人、以变更后的计税面积向其催缴的,杨某履行的也是变更后的田亩2亩义务,因此,杨某与文某之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应认定为转让。承包合同转让后,由受让人与发包方村委会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人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
![]() |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