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培训班签署“保过协议” 未达标考生请求返还学费
作者:曾巧艺
又是一年高考季,许多考生正努力复习,做最后的冲刺。希望能够以一份满意的成绩赢得一个光明的前程。但也有一些成绩并不理想的考生,想要通过各式培训班在短期内提高成绩,尤其是一些所谓的“保过班”更是以“不过退费”的承诺赢得了一些考生家长的欢迎。究竟这些“保过班”能保过吗?如果产生这类纠纷应该如何维权呢?近期,北京一中院就审结了这样一起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
案情回放:
18岁的小袁是2014年高考的应届生,第一次模拟考试的时候总成绩只有405.5分,距一本分数线有一定差距,为了能够在2014年高考时达到一本线,小袁的妈妈为他找了一个培训班。2014年4月23日,小袁与培训机构签了合同,约定:小袁接受为期1个月的个性化辅导,培训机构保证小袁高考能达到一本线,否则将退还培训费。随后,小袁支付了36000元的培训费和1500元的住宿费。
事与愿违,在2014年的高考中,小袁的最终成绩与一本线相距97分,这个结果让小袁和他的妈妈都难以接受。小袁认为,辅导过程中,培训机构随意增加课时,更改学习计划,没有针对其制作特定的学习计划,导致其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效果差,所以没能达到一本线。最终,小袁以双方签订的合同为依据,将培训机构诉至法院,要求培训机构退还其培训费36000元。
一审中,培训机构提出,虽然其与小袁签了所谓“保过”合同,但最终成绩不理想与小袁自己不配合执行教学方案有很大关系。在培训过程中,小袁多次出现不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的情况。根据辅导协议的约定,出现一次不按标准执行情况,就可以将退费标准减少8%,而事实上小袁有20多次不按标准执行,因此培训机构不同意退费。
庭审过程中,双方虽然都认可合同约定的内容,但对于小袁完成教学计划的情况产生了争议。培训中心认为,小袁多次不按标准执行教学计划,按照退费标准已将学费扣完,因此不同意返还。而小袁的母亲则认为,许多次的教学计划安排和完成并未告知监护人,因此对于培训中心的主张不予认可。
一审法院认为,在本案当中,小袁未能按照培训机构制定的学习计划进行,不能积极合作这对最终的高考分数有实质性影响,但反过来看,培训机构亦未能严格根据辅导协议约定,将辅导教案交由小袁妈妈签字,也存在违约情形。最终一审法院判决培训机构返还小袁教育费5000元。
一审判决后,小袁不服,上诉至北京一中院。小袁上诉认为,双方签订的合同免责条款属于格式条款,应属无效。
二审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属于我国《合同法》52、53条规定的情形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本案中,双方约定的培训机构免责的情形并不属于上述规定的情形,因此小袁的上诉理由法院无法支持。于是,法院终审驳回了小袁的上诉请求,维持了一审判决。
法官提示:
高考被很多人称之为命运的转折点,念一所好大学对于每个考生来说既是为之奋斗三年的梦想也是人生新阶段的重要起点。家长们更是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能够有所作为。抱着这样的心态,许多孩子和家长都会选择课外辅导班,甚至像上述案件里的小袁和他的妈妈这样选择价格高昂的“保过班”。
在这里法官要提醒大家,从法律角度来说,家长为孩子选择辅导班,与教育机构签订教育培训合同时,一定要仔细看清合同内容,所谓的“不过退钱”的承诺大多都是附条件的。对于这些条件,家长一定要认真阅读,尽可能详细的向培训班了解具体情况。这样在遇到纠纷的时候也能够“有据可依”,增加自己胜诉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也要提醒各位考生家长,考生的成绩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外界的因素始终不是决定性的。况且每一个考生的自身情况不一样,同一套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如果考生的基础本来就不牢固,在短时间内给考生灌入过多的知识内容,反而会让考生因为压力过大而影响学习的效率,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高考也并非唯一出路,希望各位家长及考生都不要急功近利,在面对高考时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2015年高考将至,也祝愿各位考生能够稳定发挥,取得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
![]() |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