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问责摧毁“短命工程”
作者:杨花
一个耗资2.7亿元的建设项目,仅仅建成3年之后又面临被大部分拆迁的命运。位于云南省河口县滨江路沿岸的“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近来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当初为什么要建设?建设之后运转如何?如今又为何拆除?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前往云南河口进行了调查。(新华网昆明 6月22日)
云南省河口县本着“还河于民、还景于民”的理念,“文化长廊”将被改造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平台,这颗璀璨的“边境明珠”即将面临被摧毁的命运。相关部门人员预计拆除费和补偿费将近3亿元,3年的时间,一建一拆中,将近6亿元付之东流,这劳民伤财之举纵使打着为民的幌子,依然让人为之扼腕。据此官方给出雷人的解释“前期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规划需要作出调整,这是必然的……”,且问城市规划,百姓的知情权是否被剥夺?征求的意见是否被采纳?是否真正站在百姓的角度理解那一分一厘血汗钱的来之不易?
其实,现实生活中亦经常目睹,刚修好的路为时不久便开始“开膛破肚”,万寿大道变成了万修大道;冠以整村脱贫助推移民搬迁的居民楼,竣工伊始墙面出现一条条裂缝,政府、开发商面对问题开始“打太极”,民生工程变成了闹心工程。谓之“桥垮垮”、“楼歪歪”、“地陷陷”等短命工程频出已不是新闻。举着整村脱贫、以人为本等光鲜的牌子,大兴土木建设,剪彩、视察之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载于为民的记功薄上,百姓对于问题的怨声载道,下级层层护驾,将问题如踢皮球般推脱。百姓聚众闹之,则称之为刁民;百姓无奈散之,事情则永无回音。
政绩导向、短期效应、灰色利益,激发了诸多官员追求畸形“民生工程”,贪大求荣,华而不实,让工程在百姓的眼中、心中渐渐坍塌,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再则,责任追求不彻底,出了问题底下兜着,堂而皇之变为不了了之,致使诸多官员一手大动手笔,一手掌握周转资金,隐形之手攥紧回扣,何乐而不为呢?
兴,百姓苦;亡,亦百姓苦,何言为民呢?相关部门必须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辅以严苛的问责制度,将致使工程短命的蛀虫晒死。切实建立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可持续性,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来源:石柱法院
![]() |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