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性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作者:郏县人民法院 马唷清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女性已经真正成为和男性一起共担社会重担。然而,近年来女性犯罪却趋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女性是家庭的纽带,女性犯罪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女性犯罪占整个犯罪比率不断上升,对整个社会稳定来说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笔者通过我院审理的女性犯罪案件,探索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当前女性犯罪原因分析
近年来,女性犯罪率剧增,且犯罪的形式、种类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女性犯罪的动机大多源于对金钱的追逐以及基于情感的困惑,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自身原因
(1)心理因素。大多数女性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在判断和处理问题时,缺乏科学的分析能力,因此同一问题采取的解决方式和方法会较有知识的人采取的方式、方法更为简单、粗暴。这些方式、方法有可能和犯罪直接相关。女性暴力犯罪大都存在心理障碍,人格不健全。有些女性心胸狭小,受不得半点委屈,遇到事情喜欢斤斤计较,稍有不顺心就会产生报复或泄愤的心理,正是由于某些女性在性格上有自私、偏激和狭隘的缺陷,遇到冲突时不易冷静,甚至采取极端方式进行发泄。
(2)贪图安逸,好逸恶劳。部分女性犯罪人因虚荣心强、不满足现状,又不愿从事辛苦的低收入工作,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为满足自己不正当的享乐需求,采取违法犯罪的手段来快速获取财物。
(3)缺乏良好教育。受历史的、社会的和家庭的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家庭的女性往往不能接受比较完整的文化教育,导致其文化程度低,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缺乏基本的谋生技能,对法律更是一无所知。文化层次低,法律知识淡薄,分析事非能力不强,使她们缺乏科学的分析能力和正确的处理手段,或者采用过激手段,或者容易被人威胁利用,实施犯罪行为。
(二)家庭和环境原因
1、婚姻和感情危机。婚姻和感情危机很容易使女性铤而走险,或者是产生消极思想。在婚姻和感情方面,女性往往因处于受侵害地位,难以改变自身处境而采取极端手段。还有一种情况由于感情不和,一些女性长期生活在封闭状态,无处宣泄感情而形成自闭性格,人格扭曲而产生犯罪欲望。
2、社会压力与社会角色的转变。传统社会中,女性以家庭主妇的身份出现社会中,基本上不用顾及家庭的经济来源、家庭安危等问题。而今,女性已经成为和男性共担家庭和社会重任,并继续“相夫教子”的角色。很多女性在这种转型期内很难适应。这些女性一方面或者想改变自身经济困境,或者受物质和金钱的诱惑,追究奢侈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却由于文化水平、能力等条件限制,而社会又缺乏有效的管理、约束、教育和帮助,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3、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女性择业面较窄,就业环境差,就业质量低。由于旧观念旧思想的存在,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在性别、容貌、职业、待遇等方面遭到很多歧视,造成许多女性大、中专、高中毕业生长期处于待业状态。尤其对于服刑后出狱的女性来说,由于有前科,出狱后往往不被社会接受,又不具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很容易重新犯罪。
二、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
近几年来,女性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了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方针,尤其是做好预防工作。因此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帮助女性,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大力宣传和认真贯彻《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规定,社会各方面要认真全面履行。要针对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状况,在农村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关于女孩受教育的权利和重要性等宣传活动,努力消除重男轻女的错误思想,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女性文化素质,增强其判断是非能力及谋生技能。大力强化女性法制观念与自律意识,引导女性树立起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做到自尊、自强、自爱、自立。努力使广大女性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解决问题,妥善处理好婚姻、家庭矛盾。
二是加强对女性的心理辅导,培养女性健康的心理素质。注重对女性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学校、家庭和社区要善于沟通,对女性所遇到的挫折,进行及时的开导和劝解,使其危险状态扼杀在萌芽之中。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当中,要帮助女性学会理解和宽容,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竞争和挑战,有了稳定的情绪,社会生活才能更和谐,对于减少女性犯罪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是拓宽就业渠道,为女性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就业能力。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教育,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使女性平等地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使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得到与男性平起平坐,享受到同工同酬的待遇。劳动就业部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培养她们的劳动技能和生存能力,扩大她们的就业竞争门路,发展经济增加她们的劳动收入,减少妇女因为贫困而导致的违法犯罪。
我们要按照女性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方法去引导、教育女性。要发挥各群众团体、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城乡基层组织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女性的教育、保护和管理,为女性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