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执行的案件应由中级法院直接执行
作者:内乡县法院 葛庆河 聂兴国 杨宗华
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是确保当事人实体权利得以实现的最后一道程序,各级法院为强化执行而采取了多种措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执行难仍然是困扰全国各级法院的一道司法难题,尤其是委托执行。虽然民诉法第210条规定:“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的财产在外地的,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法院代为执行。……”及“受委托人民法院自收到委托函件之日起十五日内不予执行的,委托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受委托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指令受委托人民法院执行”。但实践中,委托执行的案件执结率很低,不能有效地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既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形象,又降低了法院的公信度。经调查发现,委托执行案件执行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执行力量不足造成执行难。基层人民法院受人员编制的约束,执行力量严重不足。从事执行工作的人员一般在10人左右。而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需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案件,既包括人民法院的民商事裁判、行政裁判、刑事裁判的财产部分,也包括仲裁机关的裁决和公正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还包括行政机关发生法律效力的具有实际执行内容的法律文书,随着新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执行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执行压力不断增大,案多人少致使执行人员无暇顾及委托执行的案件。
二是执行人员观念不强,造成执行难。有些执行人员,没有树立执行工作全国一盘棋的观念,也就谈不上积极主动地执行委托执行的案件。另外,由于委托执行的案件,被执行人与申请人执行相距较远,委托法院不了解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受委托法院的执行人员容易受人情关系影响,要么不积极执行,要么对被执行人的执行能力不进行调查摸底,而委托法院又不了解详情,使本能执结的案件也成为死案。
三是管理薄弱造成执行难。各地法院在实际执行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本院应执行案件,对本院受理的执行案件不仅建立执行档案,规定执行时限,而且根据实际情况,还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执行措施,力克执行。但对委托执行的案件却极少制订相关的措施,不能对执行人员起到制约和督促作用。
四是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执行难。长期以来,地方保护主义一直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遇到的一大顽症,不仅委托执行的案件受到影响,就连某些非委托执行的案件同样受到来自地方党政部门的干预和阻挠,尤其是那些涉及地方经济利益,影响地方政绩的涉企、涉政府案件。
笔者认为,委托执行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直接执行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因为:
一是有利于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由于中级人民法院在人、财、物等方面不受基层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党政部门制约,能充分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执行权,可以排除一切干扰,最大限度地执行生效法律文书。如某造纸厂欠外地货款80余万元,该案系外地法院判决的,外地法院曾亲自执行,并邀请造纸厂所在地基层法院协助执行,由于造纸厂年创税利大,属地方政府重点保护企业,执行该厂如同触摸高压线一样。所以,执行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就遭到了有关领导的批评,致使案件不了了之。外地法院后将该案委托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后,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中院就从造纸厂帐户上扣走全部执行标的,案件圆满执结。
二是有利于缩短执行周期。中级人民法院无论从人员数量、人员素质到装备等都优于基层人民法院,执行困难相对小于基层人民法院。同时,由中级法院直接执行委托执行的案件,可排除由基层法院执行时因人情因素造成执行周期过长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维持法律的严肃性,增强执行人的法律意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三是有利于合理配置执行资源。近年来,为了克服执行难,逐步确立了上级法院在执行工作中的垂直领导地位,在合作执行、联合执行中,上级法院的领导、协调和统帅作用日渐增强。目前,就执行工作而言,上级法院更多地表现为领导执行和直接执行,这种新型运作方式是在新的形势下,为适应日益繁重的执行工作而逐渐形成的,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尤其是对那些执行难度大的案件,当中级法院的执行力不足以执行时,可利用自身享有的领导权调动基层法院的执行力量配合执行,即使有限的执行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又解决了基层法院执行力量不足的问题。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