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赵文君、任玮)包装破损变形、内容物散落受损、未正常投递导致快递变质腐坏……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4年同比增速超过50%,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市场不规范也较为突出。
近日,“野蛮投递”最高可罚5万元引发社会讨论,《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有关设计能解决“末端配送”的问题吗?记者就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调查。
“末端配送”问题多,“最后一公里”如何监管?
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及其作业人员以抛扔、踩踏或者其他危害快件安全的方法处理快件的,视情节处以最高5万元罚款。在获“点赞”的同时,其可操作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双11”快递高峰的余温犹存,北京街头快递小哥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是常事。有时在写字楼前摆个地摊,就是个临时分拣点。这种情形下,谁来监管快件的处理?
中通快递法务总监许峰告诉记者,国内大型快递企业基本实现了转运中心实时监控,邮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视频监测到快件处理状况。但具体到各末端网点的操作情况,不可能实现全程监控。
记者调查发现,监控“盲点”恰恰是伴随近年来快递新业态而生的“末端配送”。
据国邮智库专家、北京物资学院院长邬跃介绍,目前,快递的“最后一公里”环节产生了很多新业态,比如小麦公社、城市100、中科创富等都做末端配送,而这些企业的名称大多并不叫“快递”,有的还是以科技公司名义注册。一些物流企业也纷纷进入快递行业,这些以物流公司名义注册的企业,只管落地配送和代存储,直接面向消费者。
《2014年度快递市场监测报告》显示,企业间的服务差距较大。2014年国内重点快递企业有效申诉率,最好和最差企业之间的差距约为14倍,问题多出在“最后一公里”。
“有关快递安全的事项非常细,新问题在实践中层出不穷,一份条例的约束是有限的。”邬跃说,随着物流企业大量涌入,如何加强对末端代收点的监控、新业态如何监管,都需要细致研究。
怀疑快递被“虐”,取证谈何容易?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邮政业消费者申诉中心共受理消费者申诉71.9万件。相比2013年,邮件丢失短少、损毁等申诉同比增加。
记者走访发现,消费者维权往往因取证难而受阻。
“一次朋友寄了几件化妆品,到货后发现快递箱完全变形,洗面奶瓶子也碎了。投诉到快递公司,对方竟让自己提供箱子被抛扔的证据。”对于北京王女士的遭遇,不少消费者都表示有同感。
事实上,自2012年《快递服务国家标准》颁布以来,包括“快件分拣脱手时,快件与接触面距离”这样细节的规定都很明确。然而面对依旧层出不穷的“野蛮投递”问题,有网友表示“难道要我去分拣车间、跟车拍照监控吗?”
实际操作中,第三方机构也很难介入,甚至遭遇重重障碍。
近日,媒体记者在走访成都一个快递网点时发现,快递员卸货时随意抛扔快件,于是拿出手机拍照留证。但这一举动立即被一位快递负责人阻止,而站在货车上的工作人员依旧取包裹、扔包裹。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可以探索分类包装等方式为快递分拣提供“视觉”参考。“我们在日常抽查时发现,快递员对于纸箱尤其是标有易碎品的快件会相对‘温柔’;而一些塑料袋包装的物品,一看就知道是不怕摔的,分拣时就会随意很多。”宁夏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处一位负责人认为,可以探索根据物品种类、质地等因素设立行业统一标准的分类包装。
能否走出低端竞争实现转型升级?
我国正迎来“无人不网购”时代。此次征求意见稿释放出国家重视快递业发展的政策信号。
北京邮电大学邮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国君认为,征求意见稿有很多亮点,如快递末端网点实行许可备案制度、开发快件损失责任保险、保障车辆运输通行、快递进社区等,但还有待明确相关细则。例如,明确界定不同损毁程度的处罚标准,解决“同案不同罚”问题;通过司法解释等方法明确邮件损毁的赔偿标准等。
专家认为,快递业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根源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时也受制于上游电商的零散网购模式。电商利用货源优势打压快递价格,从中赚取快递费;快递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宁要市场份额不要利润。这样的局面让快递企业“很受伤”,也无法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共赢式发展。
“长此以往,未来一则不少企业将退出这个行业,二则消费者无法体验优质服务。”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说,相关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进一步规范快递市场,还要考虑如何助推快递业健康、有盈利、可持续发展。不能简单“以罚代治”。
“按多数快递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如果要避免野蛮操作,就必须大量增加人工,而这意味着一批快递企业将面临亏损。”徐勇说,从长远看,快递企业向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
京ICP120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861号 |